冶金在5,000至6,000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中國。西元前5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後,鐵器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因素,一度成為生產力發展水準的標誌。
冶金在5,000至6,000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中國。西元前5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後,鐵器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因素,一度成為生產力發展水準的標誌。煉鐵是多種技術的結合,其中鼓風技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古代的冶金機械爆破技術經歷了從間歇爆破到連續爆破的發展,爆破設備從皮筏發展到木扇和活塞式木波紋管,其間也出現了馬排和水排。鼓風設備的發展不僅是煉鐵技術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作為一種機械技術也受到機械技術整體水準的影響。我國煉鐵機械在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水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呈現出獨特的發展態勢。
鼓風技術是將一定壓力的空氣吹入爐內,使燃料充分燃燒,提高爐溫,並提高冶煉效率。吹氣設備是吹氣技術實施的物質基礎。早期的冶金學可能使用自然風,後來隨著對高溫的需求增加,自然風演變成強制空氣。最早用來強制吹氣的儀器是風扇和吹管。在遼寧省凌源縣牛河梁發現的銅冶煉坩堝爐碎片是典型的吹管吹製考古證據。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大井古銅礦遺址 (上夏家店文化,距今約2700-2900年),也發現了一種陶瓷動物頭鼓風機管。這些發現表明,原始的吹氣設備出現在青銅時代早期。根據現有的考古發掘材料,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採用了一爐四鼓風機的冶煉設備。另外,從商周時期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及其製程水準推斷,當時應該有一種比較原始的吹氣裝置。然而,該吹風裝置是否為機械裝置仍有待進一步驗證。真正的煉鐵吹煉機械裝置應該是隨著煉鐵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出來的。機械的概念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莊子、外片、天地》記載了自貢所言: “有一台機器(“ 機器」是打水的工具),在這裡,一天可以泡一百塊田,勞而無功,功德無量。 「韓非子·南二」說:“ 基於地形,船,車,機械的優勢,如果使用較小的力量並取得更大的成果,您將獲得更多。 “用力少,做功多”的儀器,現在一般認為機械應該包括動力裝置、傳動裝置、工作機三部分,如果我們這樣測量吹氣機械,最早的是皮鼓風機,其次是水渠、木扇、活塞式木風箱等,不難看出,從最初的皮筏到後來的馬、水排再到木扇、木風箱,它的機械結構和機械驅動力呈現出從簡單到複雜再到小型化、簡單化的發展趨勢,之所以有這樣的特點,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特別是國家體制和經濟發展所決定的。